目前,精準醫療已成為腫瘤治療的趨勢,但對腫瘤患者來說,如何精準選擇合適的抗腫瘤藥物是個難題;而對腫瘤藥物研發公司來說,抗腫瘤新藥研發周期長,特別是缺乏貼近與臨床藥效的評估手段。
i-CR? 體系是更加接近腫瘤患者自身狀態的高通量藥物篩選平臺,該技術原理是將新鮮的腫瘤組織,變成可大量增殖的原代腫瘤細胞,并利用高內涵熒光顯微系統來觀察藥物對細胞的影響,以此作為患者「替身」測試抗腫瘤藥物的效果。
近日公司林藝??偨浝斫邮芰硕∠銏@的采訪,介紹了公司自主研發的 i-CR? 體外藥敏篩選技術平臺及其在抗腫瘤新藥研發中的重要作用。
左:科賽??茖W創始人 陳一友博士 右:智康博藥總經理林藝海
轉換新藥開發思路——發掘多種藥物分子的協同效應
腫瘤藥物研發是一個復雜且耗時長的過程。智康博藥在腫瘤藥物研發的切入點是發掘多種藥物分子的協同效應,尋找新適應癥。單藥的使用往往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不一定很好,多種分子的疊加可能由于相互協同作用而產生較好的療效,如艾滋病的雞尾酒的療法。智康博藥通過自主研發的 i-CR? 體外藥敏篩選技術平臺(簡稱 i-CR? 體系)進行高通量藥物篩選,可以直接在體外探索不同藥物組合后產生的協同性的效果。
i-CR? 體外藥敏篩選技術平臺—開啟創新的鑰匙
在藥物研發過程中,i-CR? 體系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首先就是藥物藥效的預判非常重要,大量失敗的臨床試驗是因為缺乏有效的藥效學實驗與數據。
i-CR? 體系培養來自患者的腫瘤原代細胞,與傳統腫瘤細胞系相比,更接近患者本身。通過對比患者的臨床表現,i-CR? 體系可以更準確地判斷藥物的藥效。另外在腫瘤細胞體外培養過程中,用多種系統指標判斷腫瘤細胞的存活及增長情況,通過特定標志物染色可以鑒別不同種類的細胞,從而利用全面的信息將腫瘤細胞與藥效之間的關系進行更精準的判斷。
二、對新藥研發來說,若在臨床前進行大量的原代細胞篩選,可得到更可靠的藥效預判結果。通過培養患者腫瘤的原代細胞,并在在顯微鏡下觀察每種藥物對細胞的影響,還能區分出相對耐藥的細胞克隆,以獲得更準確的藥物抑制效果。
傳統的腫瘤細胞株模式主要通過 IC50 的方法判斷藥物的藥效,而 i-CR? 體系可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公司在前期的研究結果發現,藥物在體外檢測中達到 90% 以上的腫瘤抑制率才能看到明顯的治療效果,否則腫瘤易復發。一般的化療藥對腫瘤的抑制率最多可達 70-80%,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抑制住癌細胞的增殖,但是對腫瘤細胞的抑制不夠徹底,同時也破壞了人體的免疫系統,所以化療藥治療后的患者很容易復發癌癥。
三、i-CR? 體系適用于多種癌種。由于不同癌種的細胞來源及生長特性都不同,需要針對不同的癌種去適配不同的細胞培養基。
同時還需要控制細胞在增殖過程中不產生分化,這也是技術的難點之一。目前公司通過 i-CR? 技術已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北大人民醫院和航天航空醫院等醫院展開科研或臨床研究合作。合作的研究成果即將公開發表,已證明了 i-CR? 體系臨床應用的有效價值。
新藥物組合的發現
i-CR? 體系已成功應用于腸癌組合藥的篩選。我們通過發現三個不同腫瘤靶點的抑制劑藥物聯用對晚期腸癌病人有非常明顯的協同治療效應,這三個靶點都分別有藥物已被FDA批準。在項目中,我們選取已進行一線、二線、三線藥物治療后仍無效的晚期腸癌病人,用上述三種靶點抑制劑的藥物組合對患者原代細胞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單個靶點抑制劑對腸癌細胞的抑制效果甚微;若三者聯用,有 70% 案例的腫瘤細胞抑制率能達到 90% 以上,最高可達 99% 的抑制率。該藥物組合已申請國際專利,并準備申請 I 期臨床研究。
腸癌的成功研究經驗可應用于更多有效組合的篩選,如肝癌、胰腺癌等其他癌都有類似的反應。針對腫瘤靶向藥的復方治療方法的發現也是公司未來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科學界已發現的藥物靶點有幾十個,不同靶點的信號通路存在可能的協同關系,同一個信號通路的上下游也可能存在協同作用。所以阻斷單一信號通路可能無法完全殺死腫瘤細胞,同時阻礙兩個或多個信號通路對腫瘤有更好的殺傷作用。尋找此類藥物組合需要做大量的患者原代細胞進行篩選,i-CR? 體系可以很好地應用于此。該腫瘤藥物研發方法是一種再創造的研究方法,利用前人已經發現的藥物來組合并尋求更好的腫瘤治療方法,對于腫瘤患者有重大意義。